发布时间:2024-10-11浏览次数:410
一、平台概述
设计人类学作为应对未来灵活且综合的设计策略,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引导着人们重新审视设计中行为主体的内在驱动力和社会文化因素,以更好地平衡人与设计系统中,从工业生产之前到商业消费之外,各个部分的关系。目前该平台作为中南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基地,主要立足在地文化、民间艺术,乡村振兴等主题, 重点研究设计人类学与设计哲学的民族艺术话语表达、家国共同体精神培育、新时代中国设计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福建省地方文化传播提供决策参考。
二、主任简介
黄东海副教授,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协会会员、国际室内设计师/室内建筑师联盟(IFI)会员、CIID福州第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福建省创意设计产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美术和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工作,承担色彩设计、环境设计表现、家具设计、设计史、室内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主持省级一流课程1门,主持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3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主持并参与教科研项目16项,横向课题6项,发表期刊论文10篇(EI收录2篇)、撰写省政协建言献策调研报告1篇并收录采用,编写教材5部,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持课程案例库建设1项,在线精品课程1门,实用新型专利3项。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在地文化研究
主要探索特定地理区域中文化的历史源流、形态和观念。它着重于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流变,考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及与地理环境、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此外,研究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宗教、风俗,以及文化名人和文学现象中的地域特色。该研究旨在理解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设计人类学理论研究
主要关注设计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维度。它探讨设计不仅是物质产品的创造,更是文化和社会生成的过程。研究内容包括设计的物质性、时间性、关联系,以及设计过程中的文化观和创造性实践。设计人类学强调实践性创造和创造性实践,认为设计是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表现,通过设计思维激发公众参与和创造力。研究类型可分为应用性和批判性两大类,涉及符号学和ANT理论两大理论范式,旨在通过设计实践参与和批判性反思,构建更开放和可持续的未来。
3、艺术乡建研究
主要关注如何通过艺术手段促进乡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振兴。研究内容包括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背景、实践方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艺术乡建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价值。具体研究点包括艺术乡建的理论建构、实践经验的学理性阐释、乡村文化生态的改善与提升、乡村情感共同体的构建、民俗民艺的活化再生、建筑空间的在地化改造等。
4、设计人类学与设计应用研究
主要探讨如何将人类学视角和方法应用于设计实践,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提升。主要是性别设计、设计过程、理论范式、实践性创造和超学科融合。
四、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科研力量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福建理工大学设计人类学研究中心覆盖我校建筑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科研资源,将多学科优势力量集中到一起,针对文化产业群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为我校科研资源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一个重要平台,从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2)锻炼科研队伍,培养科研人才
设计人类学研究中心为有关专业的师生搭建与现实文化实践对接的平台,帮助我校科研人员师资与科研队伍扩展科研视野,提高科研素质,从中发现科研项目问题,从而在国家和区域文化交流中凝炼出若干重大学术方向,培养相关学科的科研领军人才。
(3)推动学科建设、拓展科研和教学资源
设计人类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地方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组织我校各方面的科研资源,实现与地方传统文化交流现实问题的全面对接,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从项目层面或产品层面提升到初始决策和总体设计层面,从而实现文化和需求的结合、设计和资本的结合、人员和项目的结合。
(4)参与政府文化决策,提升学校影响力
整合各学科的学术力量,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参与政策咨询、传播学术思想、发展教育培训、推动人才输送等各种渠道参与地区的文化决策,从而提升学校在学术和政策领域的影响力。
五、在研的主要项目
1、省社科重大《福建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整理与活态传承研究》
项目负责人:黄东海
主要研究内容:①数字化采集与存储;②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生态研究;③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④AR与VR技术的应用;⑤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⑥创新传播方式
2、《基于设计学视域下城市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化设计体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林阳
主要研究内容:①儿童行为与心理研究;②环境行为学理论;③儿童参与式设计;④多功能空间设计;⑤安全、可持续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