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1浏览次数:475
福建理工大学地域非遗文化传承与设计研究中心1
一、平台概述
福建理工大学地域非遗文化传承与设计研究中心立足学校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坚守“应用型、区域性、创新性”的发展理念,以设计学重点建设学科为阵地,构筑跨学院、跨学科、政产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汇聚,开展理论与实务研究。
本平台通过研究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设计生态,聚焦地方非遗产业经济活化项目,以创新设计为传统工艺产品植入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促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与传统非遗项目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驱动地方非遗产业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开展设计专业人员培训服务、设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设计综合服务工作,为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制定非遗项目创新设计规划和政策提供借鉴。
二、主任简介
曾祥远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海峡两岸工业设计专家工作站专家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曾任设计学院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工作)、设计学学科负责人、第五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台湾成功大学访学学者、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访问学者。对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产业与设计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服务设计、社会创新设计、设计教育等方面研究有浓厚兴趣;先后在《艺术教育》、《艺术评论》、《美术大观》、《艺术与设计》、《工业和信息化教育》、《创新人才教育》等专业学术期刊及IEEE应用系统创新国际学术会议(Proceedings of the 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ystem Innovation)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设计色彩》(湖北科技出版社)、《产品形态设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色彩》(重庆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等;近三年来主持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科协基金项目、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校级社科项目等纵向课题5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相关纵、横向课题5项;主讲设计史、设计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造型基础、基本设计、产品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获得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指导金奖(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福建赛区)指导奖二等奖、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银奖等。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地域非遗文化视觉符号语义研究
组长:曾祥远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开展非遗传播与传承、文化创意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成员:龚任界、林阳、卓新珍
内容:基于文化符号学方法论体系,以福建地域非遗文化形态为研究范围,重点聚焦传统工艺美术非遗造物的视觉符号,透过对非遗器物的收集整理和传承人的调研考证,研究视觉图像、图形、材质、结构、工艺、色彩、肌理等符号元素的内生关系,解读视觉符号表象背后蕴含的技艺表现方式、精神文化特质、审美观念替变的发展规律,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设计提供知识资源与价值观念。
2.地域非遗文化传播与设计教育创新研究
组长:林建德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中山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博士、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跨领域工程人才:工程与设计学),福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第一批优秀人才“百人计划” —在闽优秀台湾人才、厦门市第二批“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台湾特聘专家。
成员:黄恩武、张小燕、张建凤
内容:拟从社会传播学、创新设计学、教育学等角度对比分析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文化语境,充分描写且提炼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传播模式,比对异同,从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的产业形态、空间特征、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人格特质等方面探讨非遗项目创新设计的发展现况,阐释非遗项目创新设计背后的机制和规律,探求并构建独特的非遗项目创新设计模式,并以此为据创建新常态下非遗创新设计教育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走向走入国际视野。
3.地域非遗产品加值设计创新研究
组长:邱志荣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峡两岸工业设计专家工作站专家委员、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厅评审专家、福建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浙江大学访问学者;从事产品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研究,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了多项省级、校级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获得多项省级一等、二等和三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一项。曾在茶花现代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任工业设计总监近10年,与公司设计团队共同为企业开发众多产品,获得多项专利,个人连续在2015和2016年度设计的家居产品获得中国设计红星奖,擅长与企业就具体的研究项目开展横向课题合作。
成员:武志军、刘碧华
内容:拟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探讨福建非遗产业在“制造”向“智造”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系统创新价值,研究非遗产品设计的创新主体与市场需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机理,推动相关制造企业以非遗产品设计创新为手段,致力于将非遗文化转化为现代产品设计的新技术与观念,探索对非遗产品设计元素、市场需求、社会文化元素和商业模式等的加值创新模式。
四、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平台通过系列科研项目研究,已成为福建省非遗生产性企业业、非遗协会组织、非遗传承人、相关院校与学术机构之间基础研究、人才服务和产品创新之间密不可分的资源纽带。平台参与组织了福建省非遗大师进校园暨设计创新论坛、非遗资源课程建设、非遗传承人考察、非遗主题学术报告等系列科研活动,扩大了福建工程学院在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传播的影响。平台成员林建德、黄恩武、林阳等学者聚焦非遗课题研究,均获得省社科规划基金立项,邱志荣、张小燕、武志军等学者在非遗社会服务横向课题上贡献突出,2年内立项经费近百万元。成果产出方面,平台成员近3年发表论文50余篇,专利成果10余项,获国际国内重大奖项5项,其中武志军博士指导学生获得红点设计大奖,邱志荣副教授连续2年获得中国工业设计最高奖项红星奖。
五、在研的主要项目
1.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创新设计教育体系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林建德
主要研究目标:建立创建一个新常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创新设计教育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走向走入国际知识传播的文化语景。
主要研究内容:从文化语景、传播特点、传承原则、管理策略、教育方法及对比等总结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成果;分析闽台两地非遗项目创新设计模式特点,探讨新常态非遗项目创新设计教育模式,找出常用衔接手段、逻辑联系法则及其他纽带等;分析非遗项目的创新设计方法,探明非遗项目创新设计方法的规范与细节。
2.福建非遗活态传承的“数创赋能”研究
项目负责人:黄恩武
主要研究目标:拟从数字艺术的视角,通过MG动画、3D艺术、交互设计和3D打印艺术等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手法,深入挖掘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其传承人的文化特征及价值,并进行数字艺术创作。
主要研究内容:拟选取福建省非遗项目中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项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当代数字美学理论为基础,为福建省非遗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赋能。
3.福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发展现状及振兴措施
项目负责人:张建凤
主要研究目标:我省区域内传统工艺工作现状全面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我省传统工艺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策略,探索进一步促进我省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一是对福建省25家非遗生产性保护重点单位开展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编撰《福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三是《福建省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方案》建议稿。
4.淋浴器/水龙头流通渠道调研及产品设计
项目负责人:邱志荣
主要研究目标:针对淋浴器、水龙头等进行流通渠道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相关产品的设计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线上收集资料,梳理四个品牌相关产品的产品线:日丰,安华、潜水艇,马可波罗;以县城的五金店/建材市场/超市陈列区为主,主要针对淋浴器、龙头产品做竞品调研。根据调研分析结果输出工业设计方案(以造型为主,结合功能要求尽量考虑结构、工艺和材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