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10
讲座题目 | 城乡规划学科的基础性问题探讨 | ||||
---|---|---|---|---|---|
主办单位 |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 ||||
联合主办单位 | |||||
讲座人 | 孙施文 | 讲座人 职称 | 正高 | 主持人 | 杨培峰 |
讲座类型 | 自然科学 | 讲座对象 | 全校师生 | 时间 | 2025-04-08 19:00 |
地点 | 福建理工大学北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逸夫楼报告厅 | ||||
讲 座 人 简 介 |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规划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教司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专家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可持续城市、社区和历史遗产保护专委会委员;自然资源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编制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名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名词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城乡规划》《City Planning Review》等期刊编委。 | ||||
讲座 主要内容 | 城乡规划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重要学科,承载着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核心使命。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学科本质、构建科学认知框架,成为学界与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基础命题。 本讲座将围绕城乡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方法论与价值导向展开深度探讨。首先解析学科发展的三大根基:其一是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强调在生态承载力约束下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系统;其二是空间正义理论,关注城乡要素流动中的权利平衡与机会均等;其三是复杂系统理论,揭示城市作为自组织系统的演进规律。继而探讨规划实践中面临的范式转型: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从物质空间设计转向社会治理工具,从技术理性主导转向公众参与协同。讲座特别聚焦三个关键议题:如何建立城乡连续体的系统认知框架,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定式;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重构规划技术体系,平衡智慧化工具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如何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共生的空间治理模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地域文化基因。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揭示基础理论研究对解决城市病、乡村振兴困境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本讲座旨在引导听众建立城乡规划学科的系统认知,理解其作为交叉学科的知识生产逻辑,为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