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0
讲座题目 | 缓冲层环境下膨润土传热性状及预测研究 | ||||
---|---|---|---|---|---|
主办单位 | 土木工程学院 | ||||
联合主办单位 | |||||
讲座人 | 徐云山 | 讲座人 职称 | 副高 | 主持人 | 杨宇 |
讲座类型 | 自然科学 | 讲座对象 | 全校师生 | 时间 | 2025-10-22 11:10 |
地点 | 思源楼六楼会议室 | ||||
讲 座 人 简 介 | 徐云山,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级高层人才(C类)。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地下工程与地质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Engineering Geology》、《Acta Geotechnica》、《Applied Clay Science》、《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Energy and Buildings》、《Annals of Nuclear Energy》、《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3项,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横向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校科研启动项目等课题。 | ||||
讲座 主要内容 | 报告以《缓冲层环境下膨润土传热性状及预测研究》为主题,重点介绍科研工作进展和国基申报内容。科研工作方面,针对多场耦合环境下膨润土的传热性质及预测方法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了压力和温度对膨润土颗粒混合物和含接缝组合体传热性状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机制。国基申报主要围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中工程屏障——缓冲层的热传导性能展开系统研究,旨在通过酶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对膨润土接缝进行修复,探索其在多场耦合环境下的传热机制与微观结构演化规律,为核废料处置库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研究内容涵盖四个方面:一是研制多形状、多尺寸膨润土颗粒及接缝试样模具,系统开展EICP修复试验;二是开发多场耦合试验装置,模拟真实处置环境,测试EICP修复前后膨润土组合体的热传导性能;三是通过MIP、SEM、NMR、Micro-CT等微观测试手段,揭示修复体微结构演化与传热机制;四是建立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导热预测模型,实现对缓冲层温度场的准确预测与参数优化。该研究不仅对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安全评估与工程设计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也为岩土工程中多场耦合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