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中国典籍翻译与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讲座题目中国典籍翻译与文明交流互鉴
主办单位人文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外宣与翻译研究所
讲座人费乐仁/Lauren Frederick Pfister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涂家金
讲座类型社会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5-11-05 15:00
地点南区田家炳楼207智慧教室




费乐仁 (Lauren Frederick Pfister),美籍瑞士人,国际知名学者,著名汉学家,著述等身。费乐仁获得过以中国哲学为主的比较哲学博士,熟谙中国哲学、文化与历史。1987年起执教于中国香港30年,曾为香港浸会大学教授、系主任,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副主编,在百余所中国大学开设过讲座。近年来,费乐仁关于中国典籍的研究引起中国大陆翻译、历史等多学科学者的关注,掀起一股热潮。荣休后在美国创建天星花书院,一个充溢中国智慧的静修中心。
讲座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以“中国典籍翻译与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典籍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阐释与再生,回顾其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中国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涵盖经史子集诸多领域,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伦理观念与社会制度,也构成了世界文明多元格局中的独特一环。典籍的翻译与传播,不仅是语言转化的过程,更是意义重构、知识再生与文明互鉴的实践活动。 讲座首先回顾了自19世纪以来中国典籍外译的历史进程,指出早期由传教士、东方学家与汉学家主导的翻译工作,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的英译、法译、德译版本,已深刻影响了西方思想与文学。然而,这些早期译本往往受到译者文化立场与话语权格局的制约,在呈现中国思想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异化、简化或误读的倾向。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学者与翻译家逐渐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体,典籍翻译的理论取向也逐步由“被阐释”转向“自我阐释”。以林语堂、钱钟书、许渊冲等为代表的学者,不仅推动了“以译为介”的文化自觉,更在译介策略上探索了“信、达、雅”与“文化等值”之间的动态平衡。 讲座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典籍翻译在文明互鉴中的深层意义。典籍外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华思想体系与外来思想范式的相遇与对话。通过翻译,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如“道”“仁”“礼”“气”等——在异域语境中获得新的解释空间,促进了哲学、伦理与文学的跨文化理解。与此同时,西方翻译理论和话语体系也在与中国古典语言结构的碰撞中得到反思与重塑。讲座指出,文明互鉴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平等、互补与共生的交流过程。在新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下,讲座呼吁学界应重视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典籍翻译与传播中的新潜能,通过多语种数据库、语义建模与知识图谱等工具,推动中国典籍的系统化译介与智能化阐释。同时,应在翻译实践中强化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意识,建立既尊重源文化语义深度、又契合目标文化表达习惯的翻译体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译促通”“以通促融”,让中国典籍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总体而言,本讲座不仅回顾了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演进与学术路径,也展望了未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方向,旨在通过语言的桥梁与文化的共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文明对话中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