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非遗云肩传承与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26浏览次数:10

讲座题目非遗云肩传承与创新发展
主办单位设计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李玉蘭讲座人
职称
企业高管主持人龚任界
讲座类型社会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5-11-27 14:00
地点博雅三构成室303




服装设计师 云肩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云肩代表作品多子多福中国艺术云肩 作品鹿鹭莲科云肩等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云肩制作技艺研究员曾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2007年创办道和慧明国风服装品牌2021年荣获“池上锦”杯中国汉服设计大赛金奖2022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定制旗袍艺术大赏最佳风格大赏奖 2024年荣获“百鹤杯”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鼎奖 2024年云肩作品入选第十七届中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2024年云肩作品入选第三届福建省民间文艺山茶花金奖。2024年荣获福建省八闽工匠 2025年荣获厦门市湖里区工匠
讲座
主要内容
云肩起源于先秦,雏形为“披帛”,至秦汉随丝绸之盛而具遮阳挡风之实;魏晋南北朝,佛教东渐,飞天帔帛与世俗衣饰交融,披帛向颈肩集中,呈半月形“云肩”之态。唐代贵族妇女以四合如意云纹锦缎制成“四合如意式”,云肩正式定名,并成礼服标志;宋元商品绣业勃兴,云肩纹样融入龙凤、花卉,形制由单片发展为莲瓣、连珠多层,民间嫁衣亦普及。明代宫廷以云肩区分品级,织金妆花极尽华美;清代满汉融合,云肩缩小为“柳叶式”“稻穗式”,并与霞帔结合,形成“七事”配饰。民国以后,日常便装取代礼服,云肩淡出生活,却作为戏曲、宗教、民俗仪式之“文化基因”被保存。近二十年,随着非遗保护兴起,云肩被重新发现,其由实用到礼制、由宫廷及民间、再由衰微到复兴的完整链条,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罕见的“活化石”。 当下,云肩传承不再停留于博物馆复制,而是“活化再造”。设计上,提取四合如意外形,简化为二方连续模块化芯片,可任意拼接成丝巾、手包、耳机壳;材料突破丝绸局限,尝试激光雕刻的TPU透明云肩、3D打印的玉米纤维云肩,实现“轻、挺、可回收”。数字技术方面,清华大学团队运用CLO3D建立云肩结构数据库,一键生成肩胸贴合版形,缩短90%打版时间;NFT数字藏品“云肩·如意”上线仅三日即售罄,实现非遗IP的元宇宙迁移。教育维度,云肩工作坊走进北京八一学校,学生以热转印把云肩纹样印在帆布袋,用当代色彩诠释传统符号;上海时装周“云肩之夜”更邀请电竞模特佩戴发光光纤云肩,实现古典与未来同屏共振,让千年绣片真正“披”在年轻人身上。云肩的当代价值体现在文化、产业、社会三重转换:文化上,其“如意云头”符号被提炼为城市礼品;社会层面,云肩成为女性自我表达媒介,残障人士非遗工坊以磁吸式云肩帮助上肢不便者“一键披挂”,实现“无障碍美学”。由礼仪标识到创意IP,由绣片到全产业链,云肩正在完成从“传统装饰”到“国家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为非遗活化提供可复制的范式。